【腾讯云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,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

人类的文明史,总是伴随着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,当1万年前,古苏美尔人阴差阳错地将种子丢弃在地,却惊喜地发现它们居然可以生长出食物时,许多生物的命运便已注定,它们将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,成为人类的“伙伴”、“工具”、“能量来源”。

而这些生物,不管是农作物还是动物,在数以千计与人类的“互动”的年头里,也早已变得面目全非。举个例子,玉米——

今天大家看到的玉米,大而圆的颗粒,甚是香甜软糯的口感,略施烹饪便可以入口的快捷处理方式,让玉米成为当今世界三大主食之一:

但你可曾想过,如今这些广袤农场里的玉米,在一万年前,该是何等模样?根据基因测序,科学家在墨西哥西南的盆地中,找到了玉米的“祖先”——

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到,这种作物与我们印象中的玉米,外观上天差地别,但它的的确确是玉米。通俗来说,我们的祖先某天在荒郊野外找到一株植物,确定上面的果实可以食用后,将其带回部落营地进行大范围地种植,在来年结出的许多果实中,有一些“玉米”长得特别饱满,颗粒尤其壮硕,于是我们的祖先有意识地将这些“优良玉米”作为下一年的种子,如此反复,玉米不再是当初的模样,而完全成为了我们希望的样子。

植物如此,动物亦不例外,原先的彪悍凶残的野狼,被长年累月的驯化中,成为了温顺听话的狗。

野狼

牧羊犬

桀骜不驯的野牛,被驯化成了任劳任怨的老黄牛:

野牛

老黄牛

但无论如何改良驯服,也无论对象是动物,还是植物,一言以蔽之,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人类,那么为何从未放弃征服天空的人类,却始终未能驯服出合适的飞行坐骑呢?

姑且先不论坐骑,先让我们看看如今翱翔在天空的鸟儿们,光是为了能飞起来,就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吧。

目前已知的大部分鸟类,在身体构造上满足一个条件,那就是翼展与体重,大约在1:2上下徘徊。比如鹰类,翼展2米,体重4公斤左右。

在这个公式中,想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飞行能力,翼展和体重可以分别变化,要么尽量在同等体重下将翼展伸得更长,比如军舰鸟,体重1公斤,按理说翼展只需要维持在0.5米即可,但是它的翼展达到了惊人的2米。

要么在翼展不变的情况下,让自己的体重尽可能的轻,典型代表就是燕子,这一点农村的小伙伴们可能更有感触,对比麻雀、乌鸦等,燕子的飞行技巧堪比大师!普通燕子的翼展不超过30公分,按理说体重约为1斤,但实际上燕子的体重往往只有200至300克,“身轻如燕”并非空穴来风。

燕子

因此,为了维持苛刻的翼展体重比,鸟类世世代代挖空心思在减轻自己的体重,它们进化得连骨头都是中空的,身体的大部分都是几乎没有重量的羽毛,甚至就连停留在身体里的食物都迫不及待得排出去——鸟类的直肠非常短,并且没有括约肌,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走在路上会冷不丁被鸟屎砸中的原因。

那么,如果要托起体重为50公斤的人类,这只“飞行坐骑”的翼展至少要达到多少呢?

25米!

很可惜,当今地球上,翼展最大的鸟类为漂泊信天翁,它的翼展不过区区3.5米。

漂泊信天翁

事实上,在人类进击蓝天的过程中,并非没有类似的尝试,1979年,美国人麦克里迪制造的一架名为“蝉翼信天翁”的人力滑翔机,遵循的就是这一思路,它的翼展高达30米!

同年6月12日,26岁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布莱恩·艾伦驾驶它成功地飞越英吉利海峡,历时2小时50分钟,飞行距离37千米。但在如此凶残的翼展之下,这架“信天翁”全程离海面的高度,不过区区1米多,称其为“飞行”实在有些不堪。

也许古生物爱好者会联想到另外一种生物,已经灭绝了的阿根廷巨鹰,翼展7米以上,可惜它的体重远远超过1:2框架内允许的14公斤的上限,达到了惊人的70公斤,这样一只笨重的禽类,别说驼人了,就连它自己飞行都有很大的问题。专家考证,阿根廷巨鹰无法像正常鸟类一样平地起飞,而是依赖双足爬到高处然后展翅滑翔下来。

因此,在已知地球上所有出现过的飞行生物中,并没有出现过可以满足驮着人类搏击长空的条件。

而换一个角度思考,即使存在这种生物,如何驯服它们?

按照上文的理论,能够载重数十公斤人类的猛禽,它的翼展至少在20米以上,自重不会低于30公斤,这该是一头何等凶残的巨兽?

想象一下,终日盘旋在天空,动不动从地面往上数千米的地方急速俯冲下来,体重30公斤,自带锋利如刀的利喙钢爪。。。。

现代科学早就测算出鸟类的进食数据,鹰类的猛禽为了满足日常的能量消耗,需要摄入体重70%的生肉,按照体型放大比例,这么一只空中巨兽大约每天食物消耗量为100公斤左右,也就是它们一天需要进食两个恐怖直立猿!

它们鹰一般的视力可以在上千米的高空就锁定猎物,急速俯冲带来的巨大冲击力配合高度角质化的利爪,几乎一个瞬间就可以刺穿任何陆行生物的头盖骨,即便一击不中,借助高速滑翔的动力,仍可以轻松斩首任何地面之上的直立哺乳动物。。。。

人类驯服?只怕是连在它的巨翼下生存都存在很大的问题!

历史固然无法假设,但脑洞随时可以大开,如果这等空中霸主真的存在,那么我们祖先的进化之路怕是要重新走一遍了——已知的平原发展道路不再适用,毕竟对于大型陆行生物,投石和标枪已经够用了,但对于翼展超过20米的空中巨兽,不管人类扔什么,都显得滑稽且无用。

因此,人类在经历了群居时代后,势必将生存定居点转向隐蔽的山洞和地穴,“农耕”和“游牧”的早期文明概念极有可能不复存在,因为不论是畜群、马群、牛群还是手持马鞭的牧民或手持农具的农民,通通都是猎物,只有洞穴才是保命的最佳避难所,至于智慧和文明何时出现,只能听天由命了。

最后的最后,即便真的存在一种,翼展和体重足够达标,性情足够温顺,并且又恰好被人类成功驯服的生物,如何防止意外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,君不见作为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的马,在某些场合发起飙来,也相当令人头疼。

动物毕竟是动物,它不同于人类,可以进行无障碍地沟通,如果有一天,你驾驶着你心爱的鸟儿,但它突然心情欠佳,在空中给你来一段骚操作,炫一段360°转体的飞行技巧,从马背上掉下来还不至于命丧黄泉,但在数百米的高空,你又当如何自救呢?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
Top